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距離福建閩南人大本營500-600公里之遙的海、陸豐地區,住著一群說十分近似福建閩南話的社群,此與海、陸豐住民的祖籍結構有關。 在清代陸豐地區不管是閩南或客家族群,其移民過程與元末明初的離亂,明初施行的「衛所兵制」、明代後期陸豐吉康都礦亂,以及明末清初遷界的歷史過程有密切關聯。來自閩南及閩西南的移民裔經歷數四至六百餘年的繁衍生息,定根於海、陸豐地區,形塑了海陸豐區域的客、閩兩個族群北客南閩的區域分布特色;海、陸豐的閩南方言又分為莆田裔(沿海)與漳泉裔(內陸)兩種次方言社群的區域分布特色。 本文考證在明、清時期碣石衛24軍屯位置,以及從各類地圖挑選帶有:碣石衛24軍屯、重要軍事駐地、屯、軍、營、官、戍等七類地名,合計86個地名,配合臺灣及原鄉兩地的家族訪查,繪製明、清時期廣東海陸豐客閩族群分界圖。海陸豐地區軍事地名分布數量最多的是(清代)陸豐縣坊廓都與海豐縣石塘都,這兩個地區的軍事地名頗能反映今海、陸豐地區的客、閩界線。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2018/08/01 → 2021/05/31 |
Keywords
- 族群關係
- 軍事地名
- 海陸豐
- 碣石衛
- 吉康都礦亂
- 軍屯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