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餐食的發展與戰後臺灣社會變遷:供食系統、家庭結構、營養與烹飪知識(1945-1980)

研究計畫: 政府部門科技部計畫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家庭餐食」(family meals)是指家庭日常餐食的內容與食用型態,其生產方式、發展與變遷涉及社會供食系統、家庭結構、營養與烹飪知識等面向,並受到整體經濟水準、職業結構、性別分工的影響。對於家庭餐食的研究,因此如同對社會的探針,可更深入地探析多個不同社會面向之發展、相互影響與變遷。本研究聚焦於戰後三十餘年間(1945-1980)臺灣社會「家庭餐食」型態的改變,從社會供食系統、家庭結構、營養與烹飪知識三大面向,考察此階段供食系統的形成及與家庭結構、營養知識間的關係。分析焦點包括:超市、自助餐的興起;罐頭、冷凍與調理食品的普及、廚房空間與設備的變遷;製備者與共餐型態的改變等等。本研究著重婦女角色的分析,將檢視戰後臺灣社會在經濟、產業與婦女角色的變遷,如何影響了臺灣家庭餐食的改變。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2017/08/012018/11/30

Keywords

  • 家庭餐食
  • 供食系統
  • 家庭結構
  • 營養知識
  • 戰後台灣社會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