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計畫:梅雨期台灣地區中尺度降雨氣候與概念模式之建立-CFSv2的應用(II)

研究計畫: 政府部門科技部計畫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在本年度計畫中,我們延伸前一年計畫之分析,討論基於Yim et al.(2015)之研究,以西北太平洋海溫趨勢(簡稱WNPT)、調整過的三極北大西洋海溫趨勢(簡稱NATnew)及東亞地表溫度趨勢(簡稱EAT)三個預報因子建立的0-month lead統計預報方程,是否可延伸應用於對臺灣梅雨季不同類型降雨之年際變化的預報?此外,在CFSv2數值模式預報能力的評析方面,為了更清楚瞭解CFSv2模式對梅雨季不同類型降雨之預報的能力表現,本研究中以預報前置時間為1-45天(簡稱LT1-45)之模擬結果進行分析,並針對不同類型降雨比對「統計預報方程預報降雨量」與「CFSv2預報臺灣各類型降雨量」的能力。 從本計畫的研究結果中可發現,以WNPT、NATnew及EAT三個預報因子所建立的統計預報方程,僅適用於臺灣梅雨季「總降雨」和「鋒面類型(簡稱FC)降雨」的降雨量及頻率之年際變化預報,而對於「總降雨」和「FC降雨」的降雨強度以及另外三種類型降雨[含午後對流(簡稱DC)、颱風(簡稱TC)以及其他因西南風增強造成之海面移入降雨(簡稱SC)]的特性預報,則必須重新尋找更具物理意義的預報因子,此議題仍有待未來相關研究進行更詳盡的分析與探討。另外,針對數值模式的模擬結果,我們發現整體而言CFSv2在前置預報時間第1天到第45天(LT1-45)的模擬表現,在”定性”上皆能有效掌握梅雨季總降雨、FC、TC及SC降雨之降雨量的年際變化情形(時間相關係數皆通過90%統計檢定)。但就DC降雨而言,則掌握能力不佳。若以技術得分(TS、BS)分析,更可以發現CFSv2模式對於「FC降雨量」之可預報度較總降雨及其他三種類型(含DC、TC以及SC)降雨之模擬結果高,且預報結果以LT1-5最好。這些研究成果,有助於瞭解「應用CFSv2在臺灣不同類型降雨的預報」與「應用統計預報方程在臺灣不同類型降雨的預報」兩者之間的優、缺點。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2017/08/012018/10/31

Keywords

  • 降雨預報
  • 梅雨季
  • CFSv2
  • 物理-統計模式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