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學生三種華語跨界習得之比較:以新創複合名詞、關係子句、代詞照應為例

研究計畫: 政府部門科技部計畫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Sorace 和 Filiaci (2006)提出「跨界假設」(the Interface Hypothesis),提倡第二語習得時,單純的句法屬性是完全可習得,但涉及句法和其他次領域或認知領域間的跨界則不可完全可習得。本計畫以「中心語參數」(head parameter)與分枝方向(branching direction)作為探討二語內部跨界與外部跨界的主軸,進行一個三年期的研究,有系統比較外籍學生探討三大華語跨界習得議題(即新創複合名詞、關係子句及代詞照應)。就Polinsky (2012)的語言分類來看,日語屬於嚴型中心語在後(rigid head-final),德語屬非嚴型中心語在後(non-rigid head-final),印尼語是主動賓/中心語在前(SVO, head-initial),而英語則是雜型主動賓(SVO, sundry)的語言。因此,設計三個實驗(如:圖片判斷測驗、真假值判斷測驗與回答問題測驗等),比較不同母語背景的二語學習者對華語新創複合名詞、關係子句及代詞照應之詮釋,研究對象為就讀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級學生,其母語日語、德語、印尼語及英語的華語二語學習者與華語母語人士。 研究發現,外籍學生對新創複合名詞、關係子句及代詞照應之詮釋,表現相似,支持語言共通性假設。此外,母語影響亦存在,但非全面性,與探討議題有關。語境對新創複合名詞、華語關係子句與代詞照應之詮釋皆有影響,外籍學生在有語境支持時,表現較佳,但並非皆達顯著差異。語境對新創複合詞具模稜兩可情況,較其助益。最後,外籍學生對內部跨界習得表現並未優於外部跨界習得,此發現並不支持Sorace 和 Filiaci(2006)的「跨界假設」(the Interface Hypothesis)。研究發現,內部跨界(含詞彙/句法、語意/句法)其實未必比外部跨界(句法/篇章)來得容易習得。代詞照應詮釋較關係子句來得容易,且在不同的內部跨界之難度亦不同。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2017/08/012021/01/31

Keywords

  • 跨界假設
  • 新創複合名詞
  • 關係子句
  • 代詞照應
  • 外籍學生
  • 第二語言習得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