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計畫背景:青少年時期乃問題行為等負向結果好發階段,然根據堅毅理論,此階段之青少年具有某些正向因子,可助其面對或避免負向結果的產生。為了解台灣青少年所運用之正向因子(包括個人資產及外在資源)與美國青少年之異同,因此進行本計劃。 計畫目的:1. 運用堅毅理論了解台灣北部國高中生在控制危險因子後其促進因子與問題行為(即攻擊行為、物質使用行為及心理困擾)之橫斷及長期關係 2. 比較台灣和美國青少年在前項目的所發現之關係上是否有所差異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台灣之參與者來自桃園和新北市的國高中生。國中根據學校大小及學區平均所得稅進行排序,高中職則根據學校大小進行排序。以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抽樣,依據20%的抽樣率,選取24間國中和8間高中職,每校一年級選取兩班,最後共有34間學校,63班級,1153位國中生和559位高中生參與計畫(共1712人)。參與計畫之學生將由學校統一帶至電腦教室進行線上問卷填答。本計畫於108學年度上學期調查一次,下學期調查一次,一學年共調查兩次。本計劃通過國立師範大學研究倫理中心之審查。美國之參與者來自邁阿密市的24間公立國中,共849位,於2018年六年級(美國的國中一年級)上學期和下學期各施測一次,共兩波調查,於各校之電腦教室進行線上問卷填答。 研究工具:本計畫之問卷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問題行為,包括肢體和口語攻擊行為、吸菸和飲酒行為,及憂鬱和焦慮,二是多層級危險因子,三是多層級促進因子。危險因子和促進因子均包括個人、家庭、同儕,及學校社區四個層級。 統計方法:本計劃報告以樣本數、比率、平均值和標準差進行單變項之樣本描述,運用配對T檢定檢驗連續變項變化之顯著性。為檢驗建議理論,本計劃運用多元線性迴歸和多元羅吉斯回歸探討第一波調查風險因子及促進因子與第二波調查之問題行為間的關係,進一步採用逐步複回歸的方式,選取最適模式。 研究結果:第一波共有1712人參與,第二波共有1725人參與,兩波運用偽ID連結成功者共有1237人(72.2%),經適配度比較後確立兩波完訪之參與者與第一波之參與者在背景因素、問題行為、風險因子及促進因子上均無顯著差異,表示兩波完訪者具有原始樣本之代表性。高中生相較於國中生而言有較低的肢體攻擊行為,較高的口語攻擊、吸菸、飲酒、憂鬱及焦慮。高中之風險因子除學校暴力暴露和鄰里恐懼較國中低外,其餘均較國中高。高中之促進因子除參與課外活動較國中高外,其餘均較國中低。台灣青少年之肢體攻擊和口語攻擊均有顯著下降的趨勢。風險因子除手機成癮外,均有下降的趨勢。促進因子除參與課外活動上升外,其餘因子均下降。複回歸結果發現,性別與六個問題行為指標均有關,多層次風險和促進因子均因不同的依變項而不同。分析邁阿密和北台灣的資料發現,邁阿密學生的肢體及口語攻擊行為均有下降的趨勢,但北台灣的樣本發現兩波資料沒有顯著改變,但是北台灣學生的口語暴力行為較高。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2019/08/01 → 2020/07/31 |
Keywords
- 青少年
- 堅毅理論
- 跨國比較
- 短期追蹤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