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城市中灰飛煙滅的中華街──首爾中華街的形成、變化與消失(第三期)

研究計畫: 政府部門科技部計畫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1980年代以後,韓國被稱為「沒有中華街的國家」,成為擁有眾多中國移民,但卻無法保有中華街的特殊案例。2000年代初期,韓國政府為脫離金融風暴,希望引進海外華僑的投資,因此在仁川與釜山推動中華街重建計畫。然而,新建的中華街,主角已不是華僑,而是韓國人開設的中國餐廳,並未與過去的中華街具有「連續性」。在韓國歷史上,第一個由中國人建立的中華街出現於首爾。1882年,清廷與朝鮮簽訂〈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首爾首次對清朝商民開放,在清朝的庇護下,首爾城內逐漸形成了三個「中國人居留地」。在首爾形成的「中國人居留地」日後成為華僑聚集的中華街。首爾中華街經歷日本殖民時期、美軍政時期、韓國政府時期,最後卻因1960至1970年代的都市更新,而在1980年代灰飛煙滅。華僑在都市更新的過程中,無法保留中華街,主因在於被剝奪土地所有權。 本研究以首爾為例,討論19世紀末期形成的「中國人居留地」如何發展為中華街,並說明中華街經歷日本殖民時期、戰後時期產生的變化及中華街在首爾消失的原因。本研究分為三個時期、分三年進行:第一年為朝鮮末期至日本殖民初期─中國人居留地時期(19世紀末期至1913年);第二年為日本殖民時期(1914年至1945年);第三年是戰後時期(1945年至1980年代)。本報告是屬於第三時期:戰後時期(1945年至1980年代)的成果。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2019/08/012021/07/31

Keywords

  • 韓國華僑
  • 中國人
  • 中國城
  • 居留地
  • 都市更新
  • 外國人土地所有權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