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過往研究指出,社會認知理論是一種良好解釋成癮行為(含網路成癮)成因的理論,因此本研究以社會認知理論為策略設計參考基礎,開發國中生網路成癮預防教育之課程與教材,並進行成效評估,且進一步實際推廣納入國中輔導活動課的正式課程中,使國中生能謀網路之利、避網路成癮之害。上述兩大研究目的,分以下三年完成: 在第一年研究部分,主要是課程與教材細部內容收集和問卷編制。本研究針對台北市、新北市及台南市等四所國中共14班、372人進行開放式問卷之施測,結果共有339人接受問卷施測、問卷回收率為90.86%。在上網與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好處面預期部分,分別收集到987個與899個上網和使用智慧型手機好處面的認知內容;而在很難抗拒或停止上網與使用智慧型手機的高危險情境部分,也分別收集到1,054種和1,112種高危險情境。 在量表發展部分,依據上述認知內容和高危險情境,本研究編制出原始量表,而後針對台北市和桃園市三所國中共45個班、1,142位國中生進行問卷施測,最後有效問卷數為906份、有效樣本回收率為79.33%。經探索性因素分析後,結果顯示上網正向效果預期量表22題(總解釋量65.51%)、拒網自我效能量表21題(總解釋量71.53%)、智慧型手機使用正向效果預期量表27題(總解釋量為70.33%)及拒用智慧型手機自我效能量表20題(總解釋量72.94%);此四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與預測效度皆良好。 在第二年研究部分,主要是開發設計出國中生網路成癮預防教育之課程與教材內容。本研究先邀請目前有正式授予國中輔導活動課的桃園市某位國中輔導教師,與計畫主持人及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共同編製出「國中生網路成癮預防教育之課程與教材內容:八週次課程原始版(含教師手冊、學生手冊及課程PPT檔案)等內容;而後,再另外商請臺北市兩位國中輔導教師,針對上述八週次課程原始版之內容,給予教育實務現場的專業建議與諮詢;接著,再邀請目前有正式授予國中輔導活動課的新北市立福和國中三位國中輔導教師,在其任教班級各選出兩個班、共六個班進行課程實際教學,且在課程實施結束後進行深入且完整的焦點團體訪談,最後修訂出「國中生網路成癮預防教育之課程與教材內容:八週次課程修訂完成版」內容。 另外為了能達成將所開發設計出的課程與教材內容,實際推廣納入國中輔導活動正式課程中之目標,以及豐富教學實務現場輔導教師課程編排與選擇的多樣性,研究團隊與新北市立福和國中三位輔導教師,也共同編製出「國中生網路成癮預防教育之課程與教材內容:四週次課程版」與「國中生網路成癮預防教育之課程與教材內容:六週次課程版」。 在第三年研究部分,主要是針對國中生網路成癮預防教育之課程與教材內容,進行成效評估,並實際推廣納入國中輔導活動課的正式課程中。然而,經審查過後,本研究僅獲第一年研究與第二年研究之補助、第三年研究未獲補助,因此第三年研究無法執行。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2017/08/01 → 2019/10/31 |
Keywords
- 社會認知理論
- 國中生
- 網路成癮
- 預防教育
- 課程與教材開發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