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指示性句末助詞歷時研究

研究計畫: 政府部門科技部計畫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本研究從古漢語的句末助詞「爾」出發,探討「爾」自上古以迄近代的流變。「爾」在西周時期假借為表「如是」義的謂詞性指代詞。約莫在春秋戰國之際,陸續出現「爾」、「耳」混用之例,顯示在作為句末語氣詞的條件底下,兩詞的語音趨於中立化,故逐步走向合流之路。這樣的演變可能以某些方言為先導,先秦的齊魯方言即是其中的一個顯例。中古亦使用「耳」字作為語氣詞,「爾」則緊守著擔任謂語中心詞的版塊,兩者呈現明顯分工。近代禪宗語錄所見的「聻」,不論在語音、語義,甚或在語法及語用上皆與「爾」相當類似,尤其「聻」獨用成句,在中古的「爾」即可找到先例。另一方面,「聻」作為句末助詞,則可以說承繼自「爾」的異文「耳」,這一條發展路線便是現代常用語氣詞「呢」的來源之一。 閩南語借入句末助詞「聻ni」的時間不晚於明代,於明清戲文中採用「年」作為標符,在日治時期臺灣語學文獻《語苑》中標示作「呢」。直至今日「呢」仍復使用,主要保留在臺灣南部地區。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即追溯「呢」在早期戲文及日治時期《語苑》雜誌的用法,並進而以台南地區為樣本,從事實際的田野調查。在共時描寫方面,主張「呢」並不專門表示某一特定語氣,故能出現於任何句式,語帶誇張或強調。「呢」具有提醒聽者注意的作用,可能與其語源是表「如此,這樣」義的指示詞「爾」有關。在歷時觀察的部分,本研究對比古今三個不同時段的記錄和調查結果,發現「呢」約莫在一個世紀前因為另一個語氣詞「咧」的興起,轉而多用於疑問句;到了今天「咧leh4」非但用於陳述句、祈使句,還跨足至特指問句。「呢nih8」的音讀僅保留在是非問的句型裡,並且常用以反詰,語氣嗆辣,多為負面表述。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2019/08/012020/07/31

Keywords

  • 句末助詞
  • 指示
  • 閩南語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