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本計畫透過三年的研究探討原住民及新住民學童是否具備幽默優勢能力的現象,並進一步分析該幽默優勢的心理歷程及生理機制。最後,則探討幽默訓練介入及幽默教學能否協助原住民及新住民學童強化其幽默優勢與學習成效。第一年先以自陳式量表初步探討不同族群國中學生的優勢現象,發現原住民幽默感中的「笑的傾向」顯著地高於新住民子女與漢人,新住民子女則是在青少年優勢能力的「內省負責」、「創意好奇」、「利他合群」、「隨和友善」顯著地高於原住民(研究一)。之後進一步使用不同類型的人際困境為材料,檢視原住民的幽默優勢及新住民子女的創造力優勢是否會作用在實際的幽默產出作業,結果發現原住民的幽默感及幽默回應產出皆高於漢人學生,新住民子女則與其他的族群沒有顯著差異。除此之外,細究不同族群使用幽默的形式,發現原住民更傾向使用自我提升型的幽默(研究二)。第二年延續第一年的研究結果,進一步探究原住民與漢人國中生之間的幽默形式表現差異以及其幽默優勢的中介路徑。結果發現當細分人際困境的類型後,原住民能依據情境的類型來調整使用幽默回應的形式,展現出幽默產出能力的彈性(研究三)。而在中介路徑的分析結果中,發現文化因素以及家庭環境對於族群與自我提升型幽默有平行中介的效果。換言之,原住民的幽默優勢有一部份係來自於其集體主義的傾向以及父母教養的影響(研究四)。第三年先依據前兩年的研究結果,發展幽默技巧訓練融入國中寫作課程,探討幽默優勢中心教學的成效,發現幽默融入寫作課程可以有效提升國中生整體「幽默感」以及「寫作能力」,未來可做為提升原住民幽默優勢的教學方案(研究五)。最後,以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檢驗原住民及漢人成年人在閱讀幽默刺激時大腦活化情形的差異,發現原住民在閱讀笑話的關鍵語句時,與理解、情緒有關的腦區會比漢人更加活化(研究六)。整體而言,本研究計畫同時以自陳量表與實際產出作業檢驗幽默表現,結合腦神經方面的測量,全面性檢驗不同族群的幽默優勢及其歷程,並率先從環境層次及個人層次來檢驗其幽默優勢的內在機制。本研究計畫亦結合幽默優勢中心教學發展幽默訓練融入課程,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與改善學業表現。研究結果對於不同族群的幽默優勢之理論機制與心理歷程予以探討,亦對於如何提升少數族群之幽默優勢、生活適應的教育應用有所啟發。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2018/08/01 → 2021/07/31 |
Keywords
- 幽默風格
- 多向度幽默感
- 幽默回應
- 原住民
- 新住民子女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