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民眾到海水浴場戲水、玩水、親水,對現今的大眾來說,是夏季裡最日常的一件事,但回首臺灣戰後初期,到海水浴場卻是奢侈的娛樂,由於台海之間的緊張關係,位處海防邊界的海水浴場成為軍方嚴格控制的場域。之後,極少數的海水浴場開放,因其特殊性而成為大眾活動的選項,主要是因為1950年代的各地方政府和議員請求,海水浴場以「強身健體」為由開放,以提供大眾健身、游泳、競賽、遊戲的場域。1960年代,海水浴場漸盛,政府頒發管理規則,各鄉鎮公所紛紛以「公共造產」模式申請經營,結合觀光政策,甚至發展觀光區,以帶動地方經濟,使海水浴場更具有娛樂性質。海水浴場經歷不同年代的社會氛圍,從具有軍事色彩的禁令場所、強健體格的運動場域到休閒娛樂的觀光景點,展現海水浴場的複雜空間性,而這種封禁和親近之間的拉扯,也構成1940-1960年代戲海的特殊景象。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2018/08/01 → 2019/07/31 |
Keywords
- 戒嚴
- 海禁
- 海水浴場
- 公共造產
- 觀光政策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