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近代以來,閩南地區的跨境移民前往東南亞各埠、日本長崎及神戶等地謀生,並將民間文化帶到海外,進而形成各種多元的發展模式及文化樣態。同時,幸運致富者匯款返鄉照顧家族、興建樓房,有時更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包括慈善、教育、實業發展等,可謂僑鄉社會近代化的關鍵力量。其中,位於九龍江出海口的金門島及廈門海滄(海澄)為典型案例。前者集中僑居新加坡、雪蘭莪巴生及汶萊等地,後者則是檳城五大姓的祖籍地。 1949年之後迄今,一水之隔的金門與廈門歷經了特殊的歷史過程。前者從國共對峙、世界冷戰島嶼到國家公園、海峽兩岸交流平台之一;後者則從對峙前線到改革開放的經濟特區。特別是晚近30年,兩地以不同的方式重構跨境網絡,援引海外力量挹注地方發展。是故,本計畫擬以金門與廈門海滄為比較個案,分析1980年代以來關於「再造僑鄉」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空間發展的計畫。首先,討論歷史上兩地跨境/跨國網絡的形成;再者,分析後冷戰時期兩地如何召喚僑鄉及海外華人社會的集體記憶,使之成為一種新的社會資本;最後,進一步探究、比較兩者「再造僑鄉」作為一種記憶政治,如何成為地方發展策略,且建構華人全球化(Chinese Globalization)的具體實踐。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2018/08/01 → 2019/07/31 |
Keywords
- 跨境華人
- 閩南文化
- 社會文化史
- 僑鄉研究
- 金門
- 廈門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