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為了持續重建臺灣西南部及南部的古環境,本「全新世臺灣南部珊瑚骨骼及軟體動物殼體穩定碳氧同位素記錄之研究」第三期計畫共計分析了採自屏東恆春頂潭仔附近鑽取到的微孔珊瑚標本的岩芯標本、台南科學園區的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大湖文化遺址貝類之5個血蚶標本(300個穩定同位素成分分析)及總整臺南七股一帶養殖場現今水樣及現生貝類標本的同位素及元素成分。 珊瑚骨骼岩芯長度約1.48公尺,生長於大約8200-7900 yr BP之間(U-Th及AMS C14定年),783個微取樣標本的18O數值介於-5.3‰至-2.6‰之間(VPDB;平均值-4.2 ± 0.6‰),13C數值介於-3.9‰至2.1‰之間(平均值-1.5 ± 1.1‰),目前之採樣解析度可觀察到近100個氧同位素數值震盪。假設當時之海水氧同位素數值為0‰,根據Abe等人(1998)的氧同位素溫度方程式,珊瑚骨骼氧同位素數值換算之海水溫度平均值約為22 ± 3 °C。 大湖文化血蚶(E67)標本13C及18O平均數值分別為-2.5 ± 1.6‰(N=65)及-3.1 ± 1.5‰。蔦松文化血蚶(E36及E54)標本13C及18O平均數值分別為-2.4 ± 1.2‰(N=19)及-2.9 ± 1.5‰(E36)。E54標本13C及18O平均數值分別為-1.7 ± 0.9‰(N=85)及-3.8 ± 1.1‰。漢文化血蚶(E07及E08)標本13C及18O平均數值分別為-2.5 ± 1.1‰(N=88)及-2.6 ± 1.5‰(E07)。E08標本13C及18O平均數值分別為-2.4 ± 0.9‰(N=43)及-3.0 ± 1.6‰。高解析度之單一殼體氧同位素數值數值可觀察到季節性的振盪,大湖文化、蔦松文化、及漢文化的人類主要採集血蚶的季節為夏季(N=5)。整體而言,大湖文化、蔦松文化及漢文化遺址血蚶殼體之氧同位素平均數值與漢文化及現生牡蠣標本氧同位素平均數值接近,但比大湖文化及蔦松文化遺址牡蠣標本的氧同位素平均數值大,其原因有待後續探討。 總整三期計畫之數據,養殖場水體氫同位數值介於-74.0‰至8.2‰間(N=182;V-SMOW);水體氧同位數值介於-9.8‰至0.8‰之間(V-SMOW),台南七股一帶水體之氫氧同位素數值及鹽度均呈現夏季較低,冬季較高的現象,與夏雨冬乾的台灣南部氣候型態一致,故研究地區的水體氧同位素紀錄可反映出台灣南部氣候型態。 本期計畫新增46個現生牡蠣殼體碳氧同位素成分分析,整體三期計畫之現生牡蠣殼體的氧同位素數值介於-6.7‰至0.9‰之間(平均值-3.4 ± 1.0‰,N=1091),碳同位素數值介於-4.7‰至0.9‰之間(平均值為 -1.7 ± 0.7‰)。有些單一牡蠣殼體碳氧同位素線性關係高,反映出河海交界處淡水、海水混和的碳氧同位素數值混和特徵。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2019/08/01 → 2021/01/31 |
Keywords
- 碳氧同位素,全新世,珊瑚骨骼,軟體動物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