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本研究分析臺灣南部珊瑚骨骼、考古遺址出土軟體動物殼體穩定碳氧同位素記錄及台南七股地區牡蠣養殖場及周遭水體穩定氫氧同位素記錄,以期瞭解臺灣南部全新世之古環境。本計畫共分析了178個珊瑚骨骼碳氧同位素記錄及178個Sr/Ca比值紀錄、214個遺址貝類殼體碳氧同位素記錄及141個水體氫氧同位素記錄。 碳14定年結果顯示珊瑚骨骼生長於9073 ± 78 BP 及8850 ± 60 BP之間,其氧同位素數值介於-6.6‰至-3.8‰之間(VPDB;平均值-5.2 ± 0.7‰),Sr/Ca比值介於8.3至9.8之間(平均值9.1 ± 0.4)。氧同位素紀錄呈現振幅較為規律的季節性振盪,氧同位素溫度介於19.1至34.0°C之間。而Sr/Ca比值溫度介於14.7至37.6°C之間,Sr/Ca比值溫度與氧同位素溫度範圍的不一致性或許與水體之氧同位素數值的變化有關,將進一步評估。 遺址貝類殼體依序取自大坌坑文化(5000~4200 B.P.;平均氧同位素數值 = -6.3 ± 1.7‰)、牛稠子文化(4200~3300 B.P. ;氧同位素數值 = -6.5 ± 0.9‰)、大湖文化(3300~1800 B.P. ;氧同位素數值 = -6.8 ± 1.2‰)三個文化相,整體而言,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及大湖文化遺址牡蠣標本氧同位素平均數值皆小於現生牡蠣標本氧同位素平均數值(-3.1 ± 1.2‰),顯示臺灣西南部自約5000年前至1800年前溫暖/潮濕的古環境特性。牡蠣標本碳氧同位素平均數值由大坌坑文化增加約3‰至牛稠子文化及大湖文化遺址,可能指示出整體環境及植被的改變,尚待進一步研究。 台南七股地區牡蠣養殖場及周遭水體的鹽度大致介於6 psu至36 psu之間,臺南七股一帶曾文溪水體的鹽度大致介於0 psu至26 psu之間。兩個地區的鹽度變化均與6至8月的(強)降雨量有關,而0至2公尺不同深度水體的鹽度、溫度及氧同位素數值則無顯著的不同。所測量之養殖場水體氧同位素數值(介於-9.8‰與0.5‰之間)與鹽度大致成現正相關性,因此季節性的雨量變化所導致的水體氧同位素數值改變可以測量的到,應可被紀錄於雨水體達成平衡的生物碳酸鹽類殼體之中。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2017/08/01 → 2018/10/31 |
Keywords
- 碳氧同位素
- 全新世
- 珊瑚骨骼
- 軟體動物
- 元素成份分析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