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雨水-地下水的交互作用對於了解區域的水文過程與機制相當重要,過去的水文研究多透過模式模擬探討區域的水文過程,較少利用現地觀測資料評估雨水及地下水的關係。本研究分析雪山隧道地區雨水及地下水的穩定同位素組成、導電度和雨量、地下水流量,並計算雨水補注地下水的比例與延遲時間。 雨水及地下水的現地觀測資料分別在坪林國小、雪山隧道導坑進行採樣。研究結果顯示,由坪林國小雨水樣本建立的區域天水線為δD = 8.9δ18O+18.3,且雨水的同位素值分布具明顯季節差異。地下水的同位素值則分布在乾、濕季的天水線之間,季節性差異小。故根據同位素之質量平衡,地下水約有63.4%~75.2%來自濕季雨水;24.8%~36.6%來自乾季雨水。另外,本研究也比較了傳統水文Φ指數和同位素Φ指數,估算出之年入滲量分別為907~1125毫米和2775~3826毫米,指出分別有24%~34%和75%~96%的降雨進入地下水。不同的入滲量結果暗示可能存在不同地下水傳輸行為,故本研究也計算雨量和導坑流量、雨水同位素和地下水同位素、雨水導電度和地下水導電度的相關性,結果顯示流量反應和示蹤劑反應之時間尺度相當不同。 雨水和地下水之間延遲時間的差異說明了地下水傳輸包含波速(Celerity)與速度(Velocity)兩種概念,分別表現在流量反應(短延遲時間,十數天)和同位素反應(長延遲時間,數月)中。研究結果拓展我們對雪山隧道地區地表-地下水交互作用的理解,並初步瞭解研究區地下水之補注機制,期望能作為未來水資源管理的參考。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2017/08/01 → 2018/07/31 |
Keywords
- 穩定水同位素
- velocity
- celerity
- 雨水
- 地下水
- 雪山隧道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