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同性婚姻的立法為台灣社會近期極具爭議性的社會議題。民國102年10月,由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所擬的婚姻平權草案送入立法院審查。此舉引起台灣社會極大的關注,支持者及反對者皆眾。民國105年11月,立法院在擱置此草案多年後,再度審議同性婚姻法,但未能達成共識。在立法膠著之際,民國106年5月24日,司法院公布釋字第748號解釋文,宣布現行《民法》未保障同性婚姻自由及平等權已屬違憲,要求行政和立法機關兩年內完成相關法律之修正或制定,以保障同性婚姻的權利,成為亞洲首例。其後歷經全國性公投,於108年2月19日,中華民國行政院確定保障同性婚姻之法律草案名為《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5月17日,立法院會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此爭議觸及了「婚姻」與「家庭」的重新定義及語意改變,並與「性別」與「性傾向」的相關論述有很大的關係。此研究計畫以語言學的專業,切入此高度爭議性的公眾議題。以正反兩方運動團體之論述為語料來源,探討各方論述裡所外顯或隱藏之意識型態,如何經由語言的使用呈現。 語料分析藉由語料庫搭配人工探查進行之,藉語料庫的大量語料,觀察支持反對論述如何經由語言呈現其意識型態之不同。不論從特定詞彙「同志」「同性戀」之搭配詞彙,從特定代名詞「我們」「他們」,從陳述數據時搭配使用之「高達」「僅(有)」「只有」等詞,乃至於雙方陣營使用的概念隱喻的類別與多寡,均讓我們更清楚察知兩方論述著眼處之不同。支持方將此議題視為與身份認同相關,而反對方著眼於婚姻家庭的重要意義,而多防禦捍衛等戰略詞彙。我們以語用上的切入點,探討各方論述裡所外顯或隱藏之意識型態,如何經由語言的使用呈現。期能擴大語言學的社會參與。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2017/08/01 → 2019/07/31 |
Keywords
- 意識型態
- 言談分析
- 語言與性/別
- 概念隱喻
- 同性婚姻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