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社會性科學議題決策能力』課程的關鍵要素

新聞/媒體: 研究亮點網人文社會

Description

【本報導由科學教育研究所 方素琦教授、許瑛玿教授與國立嘉義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 林樹聲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隨著科技快速的發展,今日社會面臨更多複雜、非結構性的社會性科學議題 (Socioscientific Issues),包含了基改食物、氣候變遷、核能的使用到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防治等。從教育的觀點來看,我們期望所培育出的下一代公民,對於這些社會性科學議題,都能有基本的的認識,亦能積極參與、討論,甚至在相關決策的制定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本篇研究聚焦在『社會性科學議題決策能力』的教學。研究團隊藉由文獻回顧的方式:(1) 提出社會性科學議題決策過程的框架,(2) 以此框架為基礎,系統性回顧相關文獻, (3) 對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設計提出具體的建議。

 

  社會性科學議題通常由於新興科技的發展衍生出來,且牽涉許多除了科技以外多重的面向,如社會、經濟、政治以及道德等面向。社會性科學議題通常沒有唯一或是最佳的解決方案,每一個解決方案都有其優點和缺點。因此,對於學生而言,要能理解社會性科學議題如此非結構性且複雜的本質,並對此議題做出適當的決策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研究團隊藉由文獻回顧發展一個『社會性科學議題決策能力』過程的框架。此框架包含三個階段,以下說明這三個階段的意義,並針對這三個階段提出在課程設計上可行的具體建議。

階段階段名稱內容教學設計建議
第一階段制定決策空間 (Formulating the decision-making space)認識並了解問題本身,及其牽涉的面向,收集與各面向相關的資訊並產生論點和理由,形成多種可能的解決方案。在充分了解問題季及相關資訊後,制定判斷不同解決方案的判別標準,並仔細比較不同解決方案的優劣。
  1. 科學知識的應用對於SSI-DM 中以證據為主的推理(evidence-based reasoning)非常重要,在教學上需給予學生明確的指引。建議可利用論證的教學法加強學生連結證據與論點的能力。此外,亦可增強學生對於分辨證據可信度 (credibility)  的能力。
  2. 在非制式推理 (informal reasoning)上,建議可用小組討論的模式,讓小組成員暴露在多元的觀點,藉由討論理解不同的考慮面向,個人的價值觀不同,並學習如何達成集體的決策。
第二階段提出一個適當的決策策略 (positing a suitable decision-making strategy)例如補償策略、非補償策略,或是同時使用兩者。根據文獻,無論是(1)將三種不同決策策略介紹給學生,並引導其選出最佳決策策略,或是(2)只介紹最佳決策策略給學生,對於學生社會性科學議題決策能力的培養皆有幫助。因此,在教學設計上需要提供學生認識並對不同學測決策策略進行反思,將可協助學生做出有深度,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 (informed decision)。
第三階段反思決策過程 (reflecting on descision-making process)對於整個決策的過程,包括決策策略的運用,進行反思。雖然後設認知在社會性科學議題決策能力的相關研究上經常被提及,但鮮少研究融合後設認知在課程設計中。因此,本研究建議在設計社會性科學議題決策能力的課程時,可以在一些關鍵的步驟上設計反思或後設認知的鷹架。例如,在制定判斷不同解決方案的判別標準時,建議學生反思是否對每一個判準給予同樣的權重以及原因,或是在選擇決策策略時請同學反思為什麼選擇這個策略。

 

原文出處: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763-018-9890-2 

table { border-collapse: collapse; } th, td { padding: 3px 10px; }

期間2020 11月 10

媒體報導

1

媒體報導

Catergories of Press

  • 人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