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屏地區細懸浮微粒(PM2.5)污染事件的綜觀環境分析

翁 叔平(Shu-Ping Weng), 郭 乃文(Nae-Wen Kuo), 呂 珮雯(Pei-Wen Lu)

Research output: Contribution to journalArticlepeer-review

Abstract

細懸浮微粒(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污染物對於人體健康影響嚴重,已成為各國監測與管控的重要空氣污染物。本研究旨在定義高高屏地區的典型PM2.5污染事件,探究其區域氣象條件的日循環變化,以及伴隨的東亞大尺度環流條件。結果顯示,典型的事件約持續36小時,且在「當日」主污染期於下午6點結束前,有一從「前一日」清晨6點開始的前兆期。區域平均PM2.5濃度變化呈現半日波的震盪:11時和凌晨1時最高,18時和06時較低。NOx(nitrogen oxides,氮氧化物)、CO(carbon monoxide,一氧化碳)、THC(total hydrocarbons,總碳氫化合物)、以及NMHC(non-methane hydrocarbons,非甲烷碳氫化合物)等源自交通及工業活動的汚染物,其濃度隨時間的變化,領先PM2.5約3至4小時。然而,NOx和CO的事件平均濃度與其氣候平均值之間並無明顯差異;而屬於光化學反應前趨物質的THC和NMHC以及較易溶於水的SO2(sulfur dioxide,二氧化硫)的事件平均濃度反而低於其氣候平均值。事件發生時普遍增温,白天臨海地區出現南風距平,入夜後山區出現東風距平,以及低對流層的沈降氣流等氣象條件變化,導致PM2.5滯留在邊界層內的時間拉長。溫度與PM2.5濃度變化在白天(晚上)大致呈現負(正)相關。日循環的溫度變化與因人類活動而呈現的PM2.5半日波變化彼此互相影響。我們也發現伴隨污染事件發生時,東亞大尺度環流變化主要有高壓出海,寒潮暴發以及鋒面過境等3種型態。這些在冷季被模式高度預測的綜觀尺度波動,提供了針對PM2.5污染事件進行展期預報的基礎,縱使就區域觀點而言,它們都頗為符合所謂的高壓迴流天氣。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Traditional)
Pages (from-to)43-64
Number of pages22
Journal大氣科學
Volume41
Issue number1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2013

Cit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