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布袋戲與政治:1980年代一齣另類的反共抗俄劇

    Research output: Contribution to journalArticlepeer-review

    Abstract

    反共抗俄劇流行的年代,大約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1980年代已遠離戰後初期的反共抗俄劇風潮,此時是臺灣解除戒嚴與逐漸走向開放的關鍵時刻。然而,在電視布袋戲卻出現濃厚反共色彩的戲劇。本文將以1982年12月臺灣電視公司首播的電視布袋戲《神劍魔刀六合魂》爲例做深入探討。藉著這齣另類的反共抗俄劇,筆者企圖重新省思戒嚴時代古裝布袋戲的語意詮釋及多元創作。我們將借用結構語言學家雅科布森的語言符號理論,思考劇中人物赤蛾、茸達窩、矮仔鄧等所指涉的符號意涵,進而釐清這齣戲經由隱喻/換喻程序所傳達的意涵。 另一方面,筆者將延續多年前對1950年代反共抗俄劇的研究,思考在戒嚴時代古裝布袋戲的多元創作來源及其詮釋,並重新界定反共抗俄劇的演變與影響。透過上述的討論,本文所呈現的是政治對戲劇創作的深遠影響、創作者與執政者及國家政策問的關係,以及政治對電視布袋戲創作所造成的影響。 透過上述的討論,本文所呈現的是政治對戲劇創作的深遠影響、創作者與執政者及國家政策間的關係,以及政治對電視布袋戲創作所造成的影響。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Traditional)
    Pages (from-to)163-189
    Number of pages27
    Journal民俗曲藝
    Issue number164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2009

    Cit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