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壓力諮商門診患者之特性分析

張 琦郁, 鄭 逸如, 呂 碧鴻, 陳 秀蓉(Hsiu-Jung Chen), 洪 福建(Fu-Chien Hung)

Research output: Contribution to journalArticlepeer-review

Abstract

背景:近年來全人醫療模式衝擊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心理社會因素對於身體疾病和症狀的影響不容小觀,臨床心理師加入基層醫療(primary care)之服務團隊,在台大醫院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本研究之目的在分析身心壓力諮商門診患者的特性,並探討影響後續治療動機的可能因素,以作為提升全人醫療品質與持續發展身心壓力諮商工作的重要指引。方法:以2009年3月至9月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門診照會需接受身心壓力諮商的70名患者為樣本。本研究運用貝克焦慮量表、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以及短式華人敵意量表來評估患者的焦慮、憂鬱和敵意的情緒狀態,並且運用自編的「身心壓力衡鑑與治療晤談表」來進行半結構式的身心壓力晤談。結果:(1)接受身心壓力諮商患者平均年齡為43.45歲,女性居多,已婚者較多,教育水準主要為高中到大學。最常見的身體症狀是失眠,73%的患者有焦躁的情緒困擾,69%的患者有憂鬱的情緒困擾,49%的患者有行為的困擾,64%的患者有社交的困擾,以及51%患者的壓力源來自於家庭者,為最多。(2)本研究發現有接受身心壓力治療與僅接受身心壓力評估兩組患者,在有無失眠症狀上、在恐慌發作經驗上,以及在呼吸系統症狀總數有顯著差異。(3)生理症狀總數、貝克焦慮量表總分、貝克憂鬱量表總分,以及短式華人敵意量表總分對於接受身心壓力治療的療程總數無顯著的預測力。結論:身心壓力反應的症狀若其威脅生命感受愈高,主觀焦慮感愈高,症狀總數愈多,身體症狀的困擾程度愈高者,愈傾向接受後續的身心壓力治療。本研究發現,僅接受一次服務的病患為眾,病患的主觀痛苦感受愈高者,接受諮詢的次數也愈多。影響後續是否接受身心壓力治療的因素多且複雜,本研究所整合的變項過於廣泛,若欲更有效地預測,可能需將各變項更細緻化。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Traditional)
Pages (from-to)70-80
Number of pages11
Journal臺灣家庭醫學研究
Volume7
Issue number2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2009

Cit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