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台灣隨著醫藥衛生與社會的進步,國民壽命明顯增加也逐漸邁入高齡化社會,慢性病也成為老年人的常見疾病,其所引發的後遺症時常伴隨身體的失能及障礙,其日常生活的自理及照顧也成為政府及人民所關心的議題。本研究欲暸解老人因慢性病致身心障礙,於社區照顧介入後其生活改變情形,並暸解因病致障老人使用社區照顧所面臨的困境及期待。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深入訪談法,以半結構式訪談大綱對訪談議題採取較為開放的態度,用以理解受訪者的感受,呈現老人生命經驗的豐富性與特殊性。研究結果發現若要維護慢性病導致身心障礙老人的生活品質,社區照顧的介入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對於較為弱勢的老人及其家庭而言,時數的補助以及較為低廉的價格,都是得以使用服務的因素。而接受社區照顧的身障老人於生活各方面皆有明顯的改善,於生理方面減緩老人生活適應方面的問題;心理方面減輕老人因照顧問題所產生的心理負擔;於社會方面增加了老人的社會支持與人際的互動。社區照顧提供過程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其中包含照顧人員的素質不佳、營養餐食美味與健康的難以兼顧及有限的服務時間內,服務需求的滿足不全等問題。而老人顧及所使用之服務不需付費或是經過補助後收費低廉,認為應懷有感恩的心,對於服務的改善與建議有所保留,認為不需抱有太高的期待或標準。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Traditional) |
---|---|
Pages (from-to) | 41-82 |
Number of pages | 42 |
Journal | 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 |
Volume | 4 |
Issue number | 1 |
Publication status | Published -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