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Pages (from-to) | 1-26 |
Number of pages | 26 |
Journal | 課程與教學 |
Volume | 20 |
Issue number | 3 |
Publication status | Published - 2017 |
Cite this
我國中小學道德情意發展之課程模式建構. / 李琪明(Chi-Ming (Angela) Lee).
In: 課程與教學, Vol. 20, No. 3, 2017, p. 1-26.Research output: Contribution to journal › Article
}
TY - JOUR
T1 - 我國中小學道德情意發展之課程模式建構
AU - 李, 琪明(Chi-Ming (Angela) Lee)
PY - 2017
Y1 - 2017
N2 - 本研究旨針對中小學階段建構一個結合國際思潮與在地特色,且適合我國道德情意發展之課程模式,並以著重歷程、實踐與後現代的課程理論觀點,以及經由課程方案可行性之驗證據以反覆修改,提供學術研究與教育實務參考。研究期程計二年,依據「建構理念基礎—課程模式初稿形塑—課程方案擬定—課程試教與觀課—修改課程模式」的循環歷程,研究方法為透過文獻與專家諮詢座談以奠定理念基礎、經由研究團隊討論激盪以形塑課程模式與課程方案初稿、召開合作學校工作坊以討論與修改課程方案,以及進行試教與觀課確認課程模式的可行性,最後再次進行模式修改。此外,本文呈現根據此模式所發展的課程方案乙則作為示例,彰顯由課程模式轉化為課程方案的要點。最後,藉由本研究結果及反思與建議,希冀對於當前教育政策以及教育界與國內外學界有所助益。
AB - 本研究旨針對中小學階段建構一個結合國際思潮與在地特色,且適合我國道德情意發展之課程模式,並以著重歷程、實踐與後現代的課程理論觀點,以及經由課程方案可行性之驗證據以反覆修改,提供學術研究與教育實務參考。研究期程計二年,依據「建構理念基礎—課程模式初稿形塑—課程方案擬定—課程試教與觀課—修改課程模式」的循環歷程,研究方法為透過文獻與專家諮詢座談以奠定理念基礎、經由研究團隊討論激盪以形塑課程模式與課程方案初稿、召開合作學校工作坊以討論與修改課程方案,以及進行試教與觀課確認課程模式的可行性,最後再次進行模式修改。此外,本文呈現根據此模式所發展的課程方案乙則作為示例,彰顯由課程模式轉化為課程方案的要點。最後,藉由本研究結果及反思與建議,希冀對於當前教育政策以及教育界與國內外學界有所助益。
KW - 道德情意發展
KW - 道德情感
KW - 道德同理
KW - 道德認同
KW - 道德關懷
KW - moral-affective development
KW - moral emotion
KW - moral empathy
KW - moral identity
KW - moral caring
M3 - 文章
VL - 20
SP - 1
EP - 26
JO - 課程與教學
JF - 課程與教學
SN - 1560-1277
IS - 3
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