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Pages (from-to) | 1-23 |
Number of pages | 23 |
Journal | 英美文學評論 |
Issue number | 28 |
DOIs | |
Publication status | Published - 2016 |
Cite this
從認知的邊緣出發:德希達和摩里森的文學秘密. / 李秀娟(Hsiu-Chuan Lee).
In: 英美文學評論, No. 28, 2016, p. 1-23.Research output: Contribution to journal › Article
}
TY - JOUR
T1 - 從認知的邊緣出發:德希達和摩里森的文學秘密
AU - 李, 秀娟(Hsiu-Chuan Lee)
PY - 2016
Y1 - 2016
N2 - 本論文並讀德希達(Jacques Derrida)與摩里森(Toni Morrison),討論兩人一系列與「秘密」相關的著述,包括德希達的〈應/答:秘密〉(1991b)、〈熱情〉(1992)與〈秘密裏的文學〉(1999b),以及摩里森的〈認知深邃〉(1985)、《戲耍黑暗中》(1992)、諾貝爾獎領獎演說(1993)與〈時間的未來〉(1996)等,希望能重新理解「秘密」的涵義,並進而思索「文學」與「秘密」相生共濟的關係。論文主張,不管是摩里森提出「戲耍黑暗中」的文學創作概念,還是德希達強調文學作品之動能與「單一效應」,兩人都不以「秘密」為認知障礙或思考侷限;相反的,摩里森關注文學想像如何接受「秘密」召喚,在「秘密」意義晦暗不明的時空中「流變探索」,而德希達更清楚地主張文學「源出秘密」、文學「回應秘密」,以指向未知、即將到來的思維向度。德希達關注沒有先驗內容的「秘密」;他說文學能夠「保密」,不是要文學刻意隱藏知識,而是要文學發揮其虛構、意義浮動的「文學性」,保留「秘密的秘密」、「秘密」未知的彈性。德希達這樣的想法,與摩里森的論點多有相通之處。兩人不約而同點出「秘密」打開認知開口,開啟「時間未來」的潛力,也同樣主張從文學敘事裏找到「秘密」的生機,從認知的邊緣展開行動。
AB - 本論文並讀德希達(Jacques Derrida)與摩里森(Toni Morrison),討論兩人一系列與「秘密」相關的著述,包括德希達的〈應/答:秘密〉(1991b)、〈熱情〉(1992)與〈秘密裏的文學〉(1999b),以及摩里森的〈認知深邃〉(1985)、《戲耍黑暗中》(1992)、諾貝爾獎領獎演說(1993)與〈時間的未來〉(1996)等,希望能重新理解「秘密」的涵義,並進而思索「文學」與「秘密」相生共濟的關係。論文主張,不管是摩里森提出「戲耍黑暗中」的文學創作概念,還是德希達強調文學作品之動能與「單一效應」,兩人都不以「秘密」為認知障礙或思考侷限;相反的,摩里森關注文學想像如何接受「秘密」召喚,在「秘密」意義晦暗不明的時空中「流變探索」,而德希達更清楚地主張文學「源出秘密」、文學「回應秘密」,以指向未知、即將到來的思維向度。德希達關注沒有先驗內容的「秘密」;他說文學能夠「保密」,不是要文學刻意隱藏知識,而是要文學發揮其虛構、意義浮動的「文學性」,保留「秘密的秘密」、「秘密」未知的彈性。德希達這樣的想法,與摩里森的論點多有相通之處。兩人不約而同點出「秘密」打開認知開口,開啟「時間未來」的潛力,也同樣主張從文學敘事裏找到「秘密」的生機,從認知的邊緣展開行動。
KW - 秘密
KW - 文學
KW - 認知
KW - 德希達
KW - 摩里森
KW - secret
KW - literature
KW - knowledge
KW - Jacques Derrida
KW - Toni Morrison
U2 - 10.6711/REAL.201606_
DO - 10.6711/REAL.201606_
M3 - 文章
SP - 1
EP - 23
JO - 英美文學評論
JF - 英美文學評論
SN - 1024-2856
IS - 28
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