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的敘事模式及其可能性

    Research output: Contribution to journalArticlepeer-review

    Abstract

    以往布袋戲的研究成果,大多僅止於表演變遷的概括描述,或停留在懷舊式的印象批評而已,就如同二十世中葉語言學界主流的描述語言學。但布袋戲複雜而歧異的表演型態,是否可以簡單的敘事模式來解釋?從口頭表演創作的角度來看布袋戲,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具有相當值得參考價值,特別是喬姆斯基提出的生成語法理論。為了尋找語言創造性的秘密,他將語句區分為表層結構/深層結構,並且尋找句法的基礎單元以及轉換形式的規則。他相信有一套基礎語句製造器可以改寫語句,也有一套詞彙規則可以讓語句的創作生生不息。此外,法國敘事學的學者,如簡奈特、托拓洛夫,都給本文相當大的啟發。站在這些學術理論者的肩膀上,或許更一窺這種口頭表演的奧秘。本論文的企圖在於發掘布袋戲創作力的來源,在既歧又異變化多端的口頭表演文本,尋找一套簡而易操的創作規則。結構分析的純理性分析,可說是提供一種理解的架構,可讓我們瞭解布袋戲表演如何完成其敘事,及其可能性的問題。本文並不將重點放在單一文本的解讀,而是廣泛地參考布袋戲表演文本,從演出的段落分析出發,思考其敘事結構與多重可能性。其次將檢討相關的英雄塑造及戲劇危機的產生與解除,最後歸結布袋戲創作的寬廣可能性。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Traditional)
    Pages (from-to)9
    Number of pages1
    Journal臺灣文學研究學報
    Issue number12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2011

    Cit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