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族群與語言接觸下形成的台灣華語-從聲學分析的結果看起

    Research output: Contribution to journalArticlepeer-review

    2 Citations (Scopus)

    Abstract

    本研究透過聲學分析及統計分析,探討台灣的官話外省第二代、非官話外省第二代、本省第二代,這三個族群的華語聲調及調域表現,期待能更進一步了解華語在台灣不同族群及語言接觸下的發展過程。結果顯示:(1)外省第二代和本省第二代之間,確實存在「本省口音」及「外省口音」的差異,且本省口音音頻偏低,調域偏窄。(2)非官話外省人的華語表現傾向於向族群認同靠攏,也就是較接近同為外省人的官話外省人,偏離在語言上同屬講非官話方言的本省人。(3)父母雙方若屬不同語族時,三種語族之語言對第二代的影響力依序為,官話外省人>非官話外省人>本省人。(4)「外省口音」在產製層面(production level)上又分為官話外省口音和非官話外省口音,且非官話外省口音的調域較廣,音頻較高。本研究並主張,上述結果(4)是一種語言矯枉過正(hypercorrection)的現象。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Traditional)
    Pages (from-to)635-662
    Number of pages28
    Journal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olume15
    Issue number5
    DOIs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2014

    Cit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