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本研究目的在觀察台北市十六個低收入家庭幼兒與母親在共讀圖書時的對話內容和互動類型。幼兒平均年齡為3歲5個月,男女各8人。研究者至幼兒家中訪談,請母親與幼兒共讀《好餓的毛毛蟲》一書,共讀歷程皆錄音錄影,並採用「兒童語料交換系統」的代碼進行轉譯和編碼。編碼系統以區分談話目的和談話內容為主。談話目地又區分為要求,給予,和回饋三大類,談話內容則分為即時即地話語(例如命名,位置,屬性等)和非即時即地話語(例如推論,預測,連結等)兩大類。研究結果發現在親子共讀時多由母親主導,大部分母親以給予和要求幼兒提供故事內容為主,而且談話內容以書中可見的即時即地話語為多。本研究也發現低收入家庭之間的親子共讀方式有數種類型,並非完全一致。本研究結果將有助於瞭解低收入家庭幼兒語文能力的發展與母親的對話方式,並可與國內外相關研究作比較。本文研究限制與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將在文中討論。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Traditional) |
---|---|
Pages (from-to) | 185-212 |
Number of pages | 28 |
Journal | 師大學報:教育類 |
Volume | 51 |
Issue number | 1 |
DOIs | |
Publication status | Published -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