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遷徙、性別結構及其社會文化變遷:從僑鄉到戰地的金門

    Research output: Contribution to journalArticlepeer-review

    Abstract

    19至20世紀的金門歷經劇烈的歷史變遷,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人口遷徙。1840年代以後,大量青壯人口出洋謀生,其中東南亞各埠、日本長崎及神戶為主要的僑居地。人口的跨境流動對地方社會產生幾個層面的影響:一是部分累積財富的華僑除了贍養家眷外,亦挾其資本返鄉建屋以光耀門楣,且參與地方事務以貢獻桑梓;二是出洋人口多為男性,僑鄉社會性別比例不均,婦女「母代父職、妻代夫職」,角色吃重。1949年以後,金門成為兩岸熱戰、國際冷戰的軍事前線,大量軍隊進駐金門的結果:一是軍人消費經濟的興起,一改前期仰賴僑匯的支助;二是性別結構完全翻轉,成為一個以男性為主的封閉社會。本文在地方史料與田野調查的基礎上,以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後期的金門為例,探究因人口流動所衍生之社會文化變遷。首先,分析在1840年代至1949年間金門做為僑鄉的歷史情境,包括男性人口外流、華僑商紳階層的興起、僑匯網絡的建立、僑鄉婦女的處境等。再者,探討1949-1992年間金門做為兩岸對峙、世界冷戰的前線,戰地體制如何維持有效性、海外華僑網絡如何賡續、華僑如何代替地方社會發聲的史實,以及男性軍人移入所造成的性別結構不均所衍生的社會危機與對策等。最後進一步指出,20世紀的金門從人口流出、外來僑匯、開放流動的僑鄉變成人口流入、內需產業、封閉禁錮的戰地,其實是歷經了一種關乎人口遷徙、性別的社會文化變遷。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Traditional)
    Pages (from-to)47-86
    Number of pages40
    Journal人口學刊
    Issue number46
    DOIs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2013

    Cit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