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作為一種建物類型( building type),“洋樓”載明了近代閩粵僑鄉社會與文化的變遷,更是散居天下、卻心繫原鄉的“華僑”(overseas Chinese , Chinese Diaspora)之歷史、意識形態、意象化的物質表徵。這種華洋融合與轉化所生產出來的異質空問(heterotopia)與混雜體(hybridism),一方面承襲了漢文化的合院空間體制,一方面則加上殖民建築(colonial architecture)之外廊與西式山頭裝飾為其主要特徵,作為彰顯家族榮耀、新的身份認同與文化想像的建築實踐。數量最多的洋樓類型,則屬“五腳基”(Five - foot way),不論是獨棟建築或傳統合院附屬建築之改建,是一般歸僑選擇的空間文化形式,尤以閩南及潮汕地區為最。五腳基原是十九世紀八 ○ 年代英屬海峽殖民地城市店屋留設五吸通道的規範(building legislation),被帶回僑鄉之後,轉化成住宅的外廊作法,更成為此一洋樓建物類型的命名。與殖民建築的外廊(veranda)一樣,五腳基洋樓的外廊具有休閒、家務勞動的意象及功能,逐步取代了原有的天井空間,也促使了傳統的合院空間體制發生變化。本文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首先探討五腳基的起源,以及其作為混雜體( hybridism )的空問文化形式,進而探討它如何隨著歸僑及僑匯資本轉化成問粵僑鄉洋樓的住宅類型;再者,分析僑鄉五腳基的功能與意義;最後,從社會文化史的角度,指出近代僑鄉住宅空間體制及生活方式的變遷。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Traditional) |
---|---|
Pages (from-to) | 177-243 |
Number of pages | 67 |
Journal | 城市與設計學報 |
Volume | 20 |
Issue number | 13&14 |
DOIs | |
Publication status | Published -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