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報導由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李思賢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研究發現憂鬱與情緒問題,是從兒童時期開始出現徵狀,隨著時間持續發展,到青少年時期達到高峰。然而兒童與青少年伴隨著生理與心理的變化,卻很少學習覺察自己的情緒與改變,只有有限的資源可以回應青少年時期身體、心理與社會關係的學習需求。本研究採用隨機分派39個小學,在實驗學校教導以遊戲為基礎之8個正向情緒與生活技能的單元,對照組學校仍依原本教學進行。教學實驗完成後,結果發現實驗組在情緒管控的認知再評估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同時實驗組的男童在憂鬱得分有顯著低於控制組,但女生沒有差異。
從理論、驗證到實踐去造成實質有效改變是非常重要但也非常困難的,從長期追蹤兒童內化問題行為與解析社會文化脈絡、驗證韌性理論、到介入提升兒童韌性是李思賢教授團隊一系列的成果。臺灣的正式教育體制著重於知識填鴨教育,強調尊師重道,不鼓勵孩子覺察情緒與說出自己的想法。我們以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教育策略,選取聯合國在預防孩子行為問題所提倡的生活技能課程,培養覺察情緒、控制憤怒、精確與良好溝通、做出較好決定等心理技能,達成增進孩子韌性,讓孩子於生活情境中寓於遊戲,學習於歡樂。本研究是由十餘位在教學現場教師,撰寫以正向情緒與人際為內涵,採遊戲為基礎的生活技能課程,將提升孩子韌性付諸於實踐,真正地在生活中產生實質影響。課程開發歷時兩年,研究團隊特別納入臺灣的生活情境與社會文化脈絡到教案中,鑽研出8個正向人際技能主題(簡稱PILOT),合計27堂課,分2年進行。大型田野隨機分派實驗是與基隆市教育處合作,全市39個國小在聽完簡介後全部同意參與,並依隨機分派21個實驗組學校、18個對照組學校。實驗學校五年級學生在健康、生活與體育交由課程發展委員會融入課綱,並且先對老師進行培訓工作坊。進行大規模學校介入實驗是非常困難且費時的,研究團隊透過培訓基隆市實驗國小教師、請教育處確認課程實施、由教師將上課情形與學生遊戲後的產品、學習成效單回報網路群組、以及進行家長同意後的學生情緒管理評量,盡力讓介入品質一致性以落實後測評量。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孩子在情緒察覺與認知再評估顯著優於對照組,亦即讓國小孩子在設計的生活情境中,瞭解同儕不同的觀點、情緒反應、因應方式與他們認同因應後較好的結果,並採用實際遊戲與任務讓孩子共同攜手與彼此教導,確實能讓孩子更懂得覺察情緒,並進一步重新對以前的行為做再評估,減緩憂鬱的感受。本研究教案的在地性、活潑性與顯著生活技能改變受到老師與校長的矚目,強烈推薦給縣市教育局,2021年臺北市政府正式啟用PILOT教案於國中學生,新北市政府與桃園市政府也已經開始推動。
圖:社會與情緒學習的生活技能
原文出處:
Lee, M. J., Wu, W. C., Chang, H. C., Chen, H. J., Lin, W. S., Feng, J. Y., & Lee, T. S. H.* (2020). Effectiveness of a school-based life skills program on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depression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 randomized study.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118, 105464. https://doi.org/10.1016/j.childyouth.2020.10546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074092030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