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報導由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邱銘心副教授、林家圻研究生研究團隊提供】
網路普及使得有關醫師資訊之傳播成本較低,民眾在網路上獲得醫師資訊做醫療決策參考變得更為簡單。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分析現今網路醫師資訊,了解醫師個人資訊與醫師專業資訊的內容特性與數量之揭露情形,同時了解醫師在網路的形象如何形成。本研究從Google搜尋引擎蒐集共4,500筆資料作為研究樣本,分析框架包含網站類型、醫師個人資訊、醫師專業資訊以及附加描述醫師形象方式,以內容分析法逐筆編碼其內容並提出結論,最後提供建議給醫師資訊需求者與醫師資訊提供者作為參考。
醫師資訊泛指民眾可以取得與醫師執業相關之資訊,舉凡醫師的專長、學經歷、學術出版、獲獎紀錄等,都是常見的醫師資訊內容。網路普及使得有關醫師資訊之傳播成本較低,近年來更有許多醫師成立Facebook粉絲專頁或是個人網站,透過網路社群建立個人形象,傳遞健康資訊。因此當民眾有就醫需求時,在網路上獲得醫師資訊進行醫療決策參考變得更為簡單。本研究藉由分析現今網路上可取得的醫師資訊,了解醫師個人資訊與醫師專業資訊的內容特性與數量之揭露情形,同時暸解醫師在網路環境中的形象如何形成。本研究從Google搜尋引擎蒐集共4,500筆資料作為研究樣本,分析框架包含網站類型、醫師個人資訊、醫師專業資訊以及附加描述醫師形象方式。
研究發現民眾最容易尋獲網路醫師資訊的管道為社群平臺,與專業相關的資訊佔九成,而個人資訊的揭露則未達半數。醫師亦偏好用視覺的方式建立個人的專業與權威形象,例如放上個人照片或搭配醫療案例圖片增加民眾對於醫師的信任感。然而若資訊的提供者為醫事機構,所提供的內容則需保持中立與客觀,多以專業資訊為主,或許與「醫療機構網路資訊管理辦法」的規範有關;反而從新聞媒體或社群媒體中所獲得的醫師資訊較能得知醫師的個人資訊、對於醫療議題之個人見解,以及對於行醫之理念。
研究結果可引導民眾若有醫師資訊需求時,可以透過不同類型的管道獲取不同類型的資訊,方便民眾查詢與自己價值觀與理念符合之醫師。例如透過醫院網站獲取醫師的專業資訊,若想進一步了解醫師的個人資訊與理念,則可透過網路新聞媒體,社群平臺則能提供更多元的影像資訊,建立友善專業之形象。然而民眾更需注意的是,社群平臺所傳遞的資訊雖然多元,但品質有待進一步驗證。
原文出處:https://reurl.cc/YOvK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