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專業領域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

Press/Media: research_highlight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Description

【本篇報導由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連盈如特聘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心理健康素養概念具有不同組成要素,其內涵仍持續擴充中。此研究目的為根據較為完整的心理健康素養定義,針對健康專業領域學生發展心理健康素養量表。本研究對象為臺灣的11所大學醫學系與公共衛生科系三年級以上學生。健康專業領域學生心理健康素養量表的發展階段如下:1) 根據最新的心理健康素養定義及文獻回顧結果發展評量工具,並透過健康專業領域專家焦點團體訪談確認此量表之內容效度;2) 針對初步擬訂問卷進行預試 (N = 32);3) 量表建構,透過項目分析、因素分析(包含探索性與驗證性因素分析)進行題目刪減,並且檢驗信效度 (N = 1294)。最終量表(26題)涵蓋五個因素如下:維持與促進正向心理健康、疾病辨識與認識、精神疾病去污名、求助效能、求助態度。本量表具備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s α = .81,分量表信度介於 .70(疾病辨識與認識)至 .87(維持與促進心理健康)之間。心理健康素養越高與較低的社會距離,以及較佳的心理健康狀況具有關連性。過去與精神疾病患者接觸經驗程度較高者,其心理健康素養較高。此研究結果擴充現今關於心理健康素養之評量工具,所發展的健康專業領域學生心理健康素養量表可做為針對健康專業人員及學生之心理健康素養進行調查及介入研究之合宜評估工具。

 

  本研究回顧國內外心理健康素養相關文獻,建構心理健康素養之內涵,並根據心理健康素養不同面向所建立的操作型定義,彙整國內外心理健康素養相關之評量工具,發展中文版「健康專業領域學生心理健康素養量表」。建構過程中,邀請國內健康專業相關領域(精神醫學、公共衛生、臨床心理、社會工作、職能治療、精神護理、特殊教育)的學者及臨床工作者確立量表的內容效度,並以國內設有醫學系或公共衛生類科系之公、私立大學的日間部學生進行量表信、效度的檢驗。最終研究結果顯示「健康專業領域學生心理健康素養量表」為五因素架構,分別為:維持與促進心理健康、疾病辨識與認識、精神疾病去污名、求助效能、求助態度。整體量表及五個分量表均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研究結果亦支持本量表具備聚斂效度、區辨效度、已知團體效度。相較於過去國外學者所發展的心理健康素養相關量表,本量表包含了以下優勢。首先,本量表涵蓋較完整的心理健康素養內涵,呼應心理健康的積極與消極定義,包含:促進正向心理健康的知識、精神疾病的辨識、對於精神疾病污名的態度、求助效能與求助態度,信、效度檢驗結果亦支持本量表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內容效度、聚斂效度、區辨效度、已知團體效度。其次,過去相關量表多僅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本研究在檢驗因素結構的方法更為嚴謹,除了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檢驗評量工具的因素架構,更進一步以驗證性因素分析檢驗因素架構的適配度。本研究的探索性與驗證性因素分析的人數分別為647人,題目數與樣本數比皆達1:10以上。過去針對因素分析樣本數之研究顯示,相較於小樣本的研究,以較大樣本數進行因素分析,其產生之因素結構具有較高正確性,在因素特徵值與負荷量計算的誤差較小。最後,心理健康素養至今仍為持續演進的概念,未來應建立心理健康素養的理論以釐清其所涵蓋不同內涵彼此之間的關係,本研究回顧了過去心理健康素養相關的內涵,建立心理健康素養不同面向的操作型定義,此研究結果可做為未來建立心理健康素養理論之參考。

  總結而言,本研究針對健康專業領域學生發展心理健康素養評量工具,內容涵蓋心理健康素養的重要內涵,發展程序符合量表發展的理論與方法,相關心理計量特徵檢驗也顯示本研究評量工具具備良好信、效度。此外,本評量工具採用量表式,適合大規模的調查,也可以將心理健康素養評量的結果量化,能夠作為健康專業族群心理健康素養現況調查及介入成效之合宜評量工具,從2020年論文發表至今已接到來自美洲、歐洲、亞洲及大洋洲等不同國家的研究者要求授權或翻譯使用,對於心理健康素養研究發展具有實質與重要貢獻。

 

原文出處:https://www.mdpi.com/1660-4601/17/3/948 

 

Period2022 Jul 7

Media coverage

1

Media coverage